梵华说印度(80):印度会有袁隆平吗?
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先生永远的离开了我们,国失栋梁,九州同悲!这几天,看着袁先生的新闻和文章,我也忍不住泪崩了好几次,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或多或少受过袁先生的恩惠,一饭之恩,当永远铭记!
生于70年代的我们这一辈人,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幸运的一代人,因为从我们这代人开始,中国人才开始真正能够吃饱饭了。民以食为天,数千年以来,能够不挨饿吃饱饭一直是中国人民最为朴素却又遥不可及的理想,中国历史上诸多的揭竿而起和改朝换代,无不是饿殍满地的极端悲惨之下人民无奈的呐喊与抗争。即便是历史上的贞观之治和康乾盛世,人民也不过勉强能够一粥一饭糊口而已。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国家也经历了艰难的探索时期,解决粮食问题也走过了坎坷历程。我的父辈母辈成长于江淮鱼米之乡,三年自然灾害期间,虽然不曾面临饿死的威胁,但是日常也只能以蔬菜、豆渣、甜菜渣、加上少许的粮食煮成菜粥果腹,我母亲曾回忆当时她正是十几岁长身体的阶段,羸弱的身体一顿能喝一大钵稀菜粥,那样的大钵是我今天无论如何也喝不下的。七十年代之后,饥饿逐步开始远离中国人,在我的记忆中,从不曾有过挨饿的痛苦。这对中国共产党来说,是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后迈出的一小步,但是对华夏民族而言,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大步!
我们这代人还要感谢袁隆平先生让我我们不仅吃饱,更能吃好!我记不得是八十年代末的哪一天第一次吃上了大米,但是第一次吃到松软香黏大米的感觉深深的烙印在我的脑海中,终生难忘。在童年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记得家里一直吃的是糙米(江苏淮安当地叫小米,问了母亲回忆是每斤1角2分)和后来的杂交粳米(每斤1角3分),这种米吃起来比较硬,没什么黏性,口感很一般,当时国家经济水平不行,大家也就习惯成自然了。改革开放后的八十年代末,人们的日子越来越好,政府购粮本上也终于开始少量供应大米(每斤1角4分),我家这才吃上了大米。第一顿大米饭彻底颠覆了我对米饭的三观,我几乎不用吃菜就把一碗米饭吃的精光,真的是太好吃了!现在看来,多亏了袁隆平先生的杂交水稻,才让中国大米的产量大幅度提升,普通的老百姓才能吃到更好吃的中国大米,袁隆平先生居功至伟!
感激袁隆平先生之际,我的印度思维让我忍不住回忆起八年前一则袁先生与印度的一则往事新闻,当年也算是闹得沸沸扬扬,如今回想起来,也是感慨颇多:
(创造“亩产神话”的印度农民苏曼特·库马尔<Sumant Kumar>)
2011年,印度农业放了一个大卫星,一名位于印度比哈尔邦(Bihar)Sakri河旁边的小村庄Darveshpura里,普通农民苏曼特·库马尔(Sumant Kumar)种植的水稻达到了惊人的每公顷22.4吨(合每亩1493公斤)产量,超过了当时袁隆平创造的每公顷19.4吨(合每亩1293公斤)的世界纪录。消息传出后,对于No.1有着特殊情结的印度各界欢呼雀跃,2012年底,印度各路媒体竞相报道。2013年2月16日,甚至连英国知名的卫报(TheGuardian)也报道了这一人间“奇迹”。卫报的报道中,援引印度中央和地方政府官员,甚至诺贝尔奖得主的一些发言(虽然诺贝尔奖得主的话我看了并非针对这个高产,但是作者移花接木般的拼合在一起,给人第一感觉就是诺贝尔奖得主也确认了这个世界纪录的感觉。这不得不让人感慨作者的新闻节操啊。),让人很难不相信这一新闻的真实性。
卫报链接:
https://www.theguardian.com/global-development/2013/feb/16/india-rice-farmers-revolution?view=mobile
或同样转载卫报该文的这个网页:
https://iapps2010.me/tag/food/
显然,当年印度的这个大卫星对标的就是中国的杂交水稻传奇——袁隆平先生。既然对方已经在报纸上点名道姓的公开踢馆叫阵了,袁隆平先生作为中国杂交水稻的领军人,自然是要回应的。果然,2013年2月23日,湖南长沙经视新闻就此事独家采访了袁隆平先生。
(湖南长沙经视新闻:袁隆平先生断言印度高产稻“120%的假家伙,吹牛皮!”)
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炼”,如果印度真的搞出了高产杂交稻,这是人类的一大幸事,我们同样也为之高兴。然而,袁隆平先生期望的下一个收获季节去印度实地勘验,直到袁先生去世也没有实现,其中真假已经不言而喻了。
与袁隆平先生相关的当年这番风波已然过去了8年,而中国的袁隆平团队在这八年之中又将中国的杂交水稻技术与产量大大的提高了。2020年,袁隆平团队的杂交晚稻全年亩产达到1530.76公斤,一次又一次刷新了世界纪录,而印度的农业传奇库马尔却消失在新闻中。我不禁在想,同样是人口大国,同样是农业大国,为什么印度没有真正出现袁隆平这样的英雄呢?
首先,我认为最主要的因素是政府的角色。印度和中国都是传统农业大国,两国人口众多,也都人才济济。从概率的角度来说,印度也一定有很多像袁隆平这样的好苗子,但是好苗子能否茁壮成长,政府的培育角色不可或缺。
读了《文化纵横》刊登的袁隆平先生口述的文章《决定杂交水稻命运的那篇文章是怎么写出的?》,对袁先生早年的经历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袁先生早年事业的最重要转折在于1966年4月中国科学院主办的《科学通报》中英文版分别刊登了袁先生的投稿《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论文。这篇论文的刊登更加坚定了袁先生继续前进的信心,更为重要的是《科学通报》上的这篇论文很快被国家科委的有关同志发现,并请示国家科委党组,国家科委主任聂荣臻元帅表示支持,党组集体讨论予以批准。于是国家科委分别给湖南省科委与安江农校发函,责成他们对袁先生工作予以支持。正是这份重要的公函在最危急的时刻挽救了袁先生,让中国的杂交水稻事业得以度过最为艰险的创业初期困难,此后得以顺利发展壮大,直到今天取得这样伟大的成就。
(袁隆平先生论文手稿)
袁隆平先生的才华和抱负,在新中国这样的环境中得到实现的机遇。不光是袁先生的杂交稻,聂荣臻元帅领导的国防科委在国家两弹一星等重大国家战略项目上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不是偶然,这是我国体制下,国家机构能够充分的放眼远景战略,布局长远,并调动全国力量集中精力办大事才能出现的成果。这种战略优势直到今天依然使得中国充满竞争力,不仅带领中国实现了繁荣富强,更指引我们迈向了星辰大海。
反观印度,民主选举的体制限制了执政党的战略思考纵深,也使得印度政客很容易被国际资本绑架,偏离一切为了人民的发展方向。2020年9月,印度莫迪政府出台了三个有关农业改革的新法案,分别是《农产品贸易和商业(促进和便利)法案》,《农民(授权和保护)价格保证协议和农业服务法案》,以及《基本商品(修正)法案》。这三个法案实质上给予了资本垄断农业的便利,并降低了广大农民最为关心的最低收购价格,导致了农民的安全风险大增,激起了印度的农民的激烈抗议。这是我这么多年见识过印度最为庞大,最为持久的农民抗议,直到今天还在继续。可见印度政府对农业安全的战略优先级远不及短期的选举政治,宁可得罪广大农民,也不能得罪可以操纵选票的大资本家。而在中国,保证粮食安全,保障农民利益是中国政府的头等大事,2004年到2021年连续18年,中央的一号文件都是关于农业的。中印两国政府对待农业态度的天壤之别也必然导致两国农业发展水平的巨大差距,有没有袁隆平这样的人物其实也是两国农业发展水平的一个缩影。
(声势浩大的印度农民抗议运动实属罕见,可见矛盾之尖锐)
其次,印度政府的腐败和无能也是重要原因。比哈尔邦的水稻世界纪录新闻产生后,比哈尔邦首席部长(类似我国省委书记角色)也不核实,就兴冲冲地前往该村对库马尔进行表彰。与此同时,印度农业部也派了官员前往现场考察,最后居然宣称世界纪录的亩产是真实的。我也不知道前去考察的官员是蠢还是仅仅走马观花地看了一下,做出这样的轻率的判断,为造假背书,这在中国是要被严重问责,一撸到底的。这样热衷于虚幻功绩、爱做表面文章的印度政府,很难让人相信他们会耐住寂寞、踏踏实实地去发展农业。印度臃肿低效的官僚系统,以及结构性的腐败体系则更难让印度袁隆平式的人物脱颖而出。
第三,我觉得印度的种姓制度对印度的农业发展也不利,不容易产生袁隆平似的人物。印度的种姓制度将人分成三六九等,并且种姓制度同社会分工密切相关。农业在印度基本属于首陀罗,甚至贱民阶层,社会地位低下。高种姓的婆罗门和刹帝利阶层更喜欢律师、医生、商人、工程师这些光鲜的职业,不太可能从事农业这样他们认为卑贱的职业。咱们的袁隆平先生即便在获得了诸多闪耀的头衔之后,依然朴实的和团队一起,挽起裤脚,撸起袖子,工作在最前沿的稻田地头之中,这在印度的精英阶层里是不敢想象的。
最后,不良的媒体的破坏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2012印度超级水稻假新闻是如何炮制出来的不得而知,但是印度和西方新闻媒体不辨真伪,浮夸式的宣传最终只能伤害整个印度农业产业的信誉,埋没印度真正的袁隆平式的人物。因为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靠几十年的不断积累才有可能取得突破。农业科技工作者辛苦十几年的实干,不如新闻记者一夜间的造假,这样的舆论环境下,又有多少真心英雄能够坚持下来呢?在印度超级水稻造假事件中,也有一些专业正直的印度农业工作者质疑这样的数据,但是在疯狂的媒体和自嗨的政客面前,他们人微言轻,只能默默工作,这样的舆论环境下,印度的袁隆平们有机会崭露头角吗?
经历过数千年饥饿和战乱的中国人深知粮食安全对一个国家对一个民族的重要性,这也是为什么袁隆平在中国受到如此重视,如此尊敬,如此爱戴的原因。印度这个国家地理位置优越,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因此历史上少有饥荒及其引起的战乱,近代的一些局部地区饥荒更多的都是殖民者的人祸,所以,我感觉印度人的粮食危机感并不是很强烈。但是,我认为恰恰正是粮食安全才是印度目前最大的隐患!这点以后可以单独写一篇文章来介绍。简而言之,印度疯狂增长的人口,过度开采的地下水、严重污染的河流、过度依赖的化肥,过度依赖的国际种子、资本和地主对农民残酷的剥削都是一颗颗随时可能引爆的炸弹,弄不好会使得印度陷入动乱,造成分裂。是否会出现这样的极端情况,我们拭目以待。
颇为搞笑的是,卫报报道的最后一段话援引印度农学家安尼尔·沃玛(AnilVerma)的话为创造这个印度杂交水稻“世界纪录”的农民鸣不平:“如果有任何一个科学家或者一个公司开发了一种技术使得水稻能够在不增加成本的基础上增产50%,那么他将值得获得诺贝尔奖。然而,这个年轻的比哈尔农夫做到了这点,却什么也没有得到,我仅仅希望这个可怜的农夫能够有足够的粮食填饱肚子”(If any scientist or a company came up with a technology that almost guaranteed a 50% increase in yields at no extra cost, they would get a Nobel prize. But when young Biharian farmers do that they get nothing. I only want to see the poor farmers have enough to eat.)”对这前半段话,我深以为然,我也觉得袁隆平先生对人类的贡献足以荣获诺贝尔奖,虽然袁先生未有此机会,但是他获得的其他国际殊荣已经足够闪耀,更为重要的是,袁隆平先生获得的“共和国勋章”是国家对他的最高褒奖,是14亿中国人民的众望所归!对于这后半段话,我哑然失笑,如果这个创造了“世界纪录”的印度农夫还要担心吃饱问题的话,那岂不是印度其他产量远不及这个农夫的印度农民都得饿死?编造的新闻逻辑如此滑稽,西方媒体的丑态原形毕露啊!
星辰大海中,有一颗编号为1996SD1的小行星被称为“8117袁隆平星”,那是中国人心目中夜空中最亮的星之一,指引着我们继往开来,迈向星辰大海!